新京报讯 (记者沙璐 方王洋)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在本月均有所增加。同时,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住宅成交价格增幅继续扩大。其中,8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房成交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8%和3.9%,上涨速度远高于7月份的1.7%和1.6%。
郑州、上海涨幅超5%
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4个,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4个,2个持平;二手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57个,持平的城市有4个。
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郑州市,上涨5.6%,上海涨幅也超5%。8月,郑州替代厦门和合肥,居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首位。据媒体报道,某楼盘两个多月的时间涨了近3000元,甚至有外地投资者打“飞的”抢房的情况。
二线城市楼市火热从价格飙升的土地市场也可窥一二。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统计,2016年1-8月,全国二线城市住宅用地共成交的建设用地面积为8565.09万平米,环比增长11.6%。与此同时,前8月全国二线城市住宅用地的成交均价为9966.24元/平米,环比2015年前8月上涨近八成,创下历史纪录。
业内表示,一线城市的房价偏高,部分投资投机资金开始撤出一线城市,进入二线城市,这使得此类二线城市的价格涨幅开始超越一线城市。而现在郑州、无锡等热点二三线城市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攀升,此类城市控制房价的压力也开始增加。
北京二手住宅涨幅居一线城市之首
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二手住宅涨幅最大。与7月相比,北京二手住宅环比涨幅扩大了2.3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涨幅扩大了2.1个百分点。
此外,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在连续三个月收窄后有所扩大,二、三线城市继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7月份的平稳态势后,8月份北京的新建商品房价格也出现了3.8%的涨幅,远高于7月的增长水平。
新房供应减少是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姗分析,受到土地供应特征的影响,今年北京纯商住宅产品的供应呈现极度稀缺的态势。今年前8个月,北京纯商住宅产品预售套数同比减少35%。纯商住宅产品的供给不足、价格快速上涨,使得刚需以及刚改人群只能在商住新房和二手住宅做出选择,因此也带动了商住和二手房价格的上涨。
根据易居研究院统计,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增幅1.3%,相比7月份0.7%的增幅有明显提升。(70城新房价格增幅)5-6月份收窄的基础上,7月份呈现持平态势,而8月份创下新高。这也是2010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环比增幅,即创下了近76个月的新高。
■ 延伸
杭州等三地重启限购政策
9月18日,杭州市发布了房地产限购政策。新政策将于9月19日起,在市区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这是自2014年8月杭州取消限购政策后,再度启用限购政策。杭州也是继苏州和厦门之后,第三个重启限购的城市。据媒体报道,2016年8月杭州房价均价超越了2013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点。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今年8月杭州房价均价为1.8万元/平方米左右,继续攀升。
苏州市政府8月12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实施意见》,调整土地出让政策,信贷政策进一步“差别化”。8月31日,厦门也重启限购政策,新政策将对三种家庭暂停销售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定于9月5日正式实行。
除此之外,合肥、南京、武汉等多个城市,也以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为主要手段升级了限贷政策。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认为,热点城市热潮不退,接下来还将有更多城市重回限购限贷队伍。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8月份全国房价重回“过热”区间。针对今年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势,南京、厦门、武汉等部分二线城市从限购、限贷等层面收紧政策,体现出稳定市场的决心。从政策导向看,部分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后续也会陆续出台各类收紧政策,比如说模仿杭州落实“市区限购、郊区不限购”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新京报记者 沙璐 方王洋
■ 分析
房贷政策趋于稳定 注重防止金融风险
“只要去库存任务还在持续,成交将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使接下来的‘金九银十’在增速上看或不会太突出,考虑去年的翘尾效应,销售增速将继续走低。”夏丹表示。
夏丹称,今年以来,在实体经济走软的背景下,银行对按揭资产偏爱有加,目前房贷利率优惠已近极限。“较宽松的货币环境、较低的贷款利率仍将持续,部分热点城市进入收信贷、防风险的去杠杆期,银行或从抢房贷市场转为吸引优质客户,房贷政策趋于稳定,注重防止金融风险。”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8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呈现“普遍上涨、加速上涨、涨幅扩大”的趋势,上涨原因与货币超发、信贷超发、供不应求等因素有关。
房价上涨的形势持续蔓延。谢逸枫分析,目前全国有20个城市已经实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调控效果来看,并不乐观,还有待观察。现在楼市并没有明显降温,虽然成交量下降,但房价仍现上涨趋势。调控手段需要转变,应该采取组合拳,比如增加供应,加大保障房供应量,去杠杆、限购等多项措施同时进行。
对于“金九银十”和四季度的房价走势,谢逸枫表示,一二线城市可能还会面临上涨压力,不过涨幅可能会收窄。
新京报记者 沙璐
■ 放大镜
抢房众生相:坐最早一班高铁去买房
仲夏的燥热已退,楼市的热度仍在燃烧。9月18日,杭州重启限购,而在杭州之前,苏州、南京、武汉、厦门等城市都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受访的购房人看来,买房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北京还是杭州,先是眼看着货币的下行和房价的上涨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紧接着各级地市的地王陆续诞生、官方数据中楼市价格不断被刷新,在身边人的相互作用力下,购房者像潮水一般涌入售楼处。
他们有的坐最早一班高铁去抢房,有的犹豫了两小时,看中的房子就没了。在一拨又一拨的抢房大军中,交织上演着他们的悲喜录。
新京报记者 李捷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郑州的刘先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买房难”。
因为犹豫了两个小时,原先看中的楼层已经被抢光。“抢房就像打仗一样。”他说。交完费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抢房就跟打仗一样”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郑州的刘先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买房难”。
刘先生是郑州一所小学的老师。8月底刚开学,年轻同事之间互相的问候已经改为了:“你买房子了吗?去看了哪里的楼盘,怎么样?”
在刚过去的8月份,郑州房价飙升。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郑州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涨幅为5.6%,增幅位居全国首位。
“在前面几个月,合肥和厦门等几个城市房价都显得高调。一线城市的房价偏高,部分投资投机资金开始撤出一线城市,进而进入二线城市,这使得此类二线城市的价格涨幅开始超越一线城市。”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表示。
刘先生的同事感受到了郑州楼市飙升带来的压力。“四五月份时,房价为7000元一平米,8月底同一个楼盘已经涨到了8900元。”刘先生的同事迅速买房后劝刘先生也赶快买:“再不买就买不起了。”
刘先生加入到“买房”大军中,或者确切地说,加入到“抢房”大军中。
刘先生每天一下课,立刻骑着电动车去看盘,“基本上每个楼盘刚开盘就被哄抢。”为了选到中意的楼盘,提高“抢房率”,刘先生特意叫上几个朋友,每天各大楼盘看房、抢房。
在看了郑州南部大大小小六七个楼盘后,刘先生决定全力抢一个楼盘。“上午开盘两三栋,优惠后房价为10600元每平米,但只有1/3的购房者抢到了,”没有抢到上午房子的刘先生准备下午继续抢房,但下午的开盘价已经涨到了11300元每平米。“这个价钱还是优惠价,同一个楼盘,一下午涨了700元。”
“房价涨太快,买早亏得少些,”刘先生下午终于抢到了选房子的机会。在一小房间的墙壁上贴着剩下的楼层、价位等信息,刘先生刚进入房间就听到置业人员催促:“给你一分钟时间,赶快定!定不定?不定的话赶快出去,后面还有一波等着呢。”
“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户型、楼盘位置、房间楼层等,”刘先生对户型不太满意,犹豫了两个小时,等下定决心再去选房时中意的楼层已被抢光了。
“两个小时前,还有六七层的房子供选择,犹豫后,只剩下两个楼层的房子,”刘先生本来想购买18层的一套房子,最后只能选择了14层。
正在刘先生填表交费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嚷嚷着要买14层的房子,刘先生飞速填好表格,交费后才舒了一口气。
“跟打仗一样,竞争者太多,”刘先生说,还有很多隐形的“竞争者”。“有购房者并不直接来现场,不看楼层、房子周围环境,而是直接把钱打给置业顾问,这类人主要是炒房客,”据刘先生转述,置业顾问告诉他,购房者百分之六十为炒房的。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看到“杭州限购夜”楼市疯狂的报道,身在北京的蒋蓉(化名)为自己提前一个月已经在杭州置业的决定而长出了一口气。而她的公公,在听说限购传闻后,坐上第一班高铁,去杭州买了房。
“一个月每平米涨了一万”
“当时买房的想法很简单,北京的房子已经买不起了,不如回老家买一套,将来无论自住还是出租,钱总不至于贬值太快。”蒋蓉一家本是浙江温州人,二十年前跟随父母在北京大红门做布艺生意。
她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两年生意很不好做,而大红门市场拆迁的传闻又越来越多,这让她很焦虑:“我们也不算有正式工作,社保医保都没有,孩子将来上学面临重重门槛。”蒋蓉说,如果市场生意做不下去了,回浙江的可能性很大,而杭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上个月她专程去了一趟杭州,在位于萧山区地铁1号线滨康路出口的阳光城上府,买入一套89平方米的两居室,折合单价21800元/平方米。“现场有很多买房人,都是一个人买两三套,甚至更多套,那种环境下容不得考虑太多。”她说,从看房选房到交钱签合同,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
9月18日下午,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紧急出台了限购政策,要求自9月19日起,暂停在杭州市区限购范围内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出售住房(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和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一样,楼市狂飙了数月之后,杭州限购政策重新启动。
就在这条政策发布之后,杭州楼市陷入了疯狂的成交状态。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在不到15个小时的时间内,杭州共成交了5105套房,其中新房共售出3265套,这个数据已接近9月5日-9月11日一周的成交量。
“我买的房子每平米已经涨了1万块,昨天售楼员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已经32000元/平方米了。”蒋蓉兴奋地说。
受到蒋蓉在杭州购房增值的启发,蒋蓉的公公在听到杭州楼市限购传闻的第一时间,乘坐最早一班高铁,在9月17日赶回杭州买房,但已经错过了选房的“最佳”时机,看上眼的房子太贵,能买起的房子,位置又不够好。最终,在抢房大军的拥趸中,购置了一套40年产权的商住房,40平方米的复式结构,17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他认为还可以接受。
新京报记者 李捷
在杭州限购政策出台前几天,吴先生在运河东路以3.1万元/平米的价格入手了一套200平米的房产,现在价格已经涨到了3.4万元/平米。“购买后第二天就涨了2000元”。他感到很庆幸。
“买后第二天每平米涨2000”
“G20峰会向全世界打了一个广告,让世界对杭州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杭州作为旅游城市,环境也越来越漂亮。”吴先生表示,他和他的朋友们都很看好杭州未来的房地产市场。
9月16日,他在网上偶然看到运河东路一处房产的价格比较实惠就决定去看一下。“当天售楼中心非常火爆,”据吴先生描述,不同楼层、不同房间,每一位来到售楼中心的购房者都在向销售人员问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销售人员告诉吴先生这一处房产第二天就每平米会涨2000元,吴先生没有犹豫很快便办了手续。果然,在吴先生购房的第二天房价就每平米涨了2000元。
吴先生说,在杭州限购政策发布前,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没有听到消息,当看到限购消息发布时,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杭州的王小姐则没这么幸运,“G20过后,临平广厦天都城我看中的那套房子每平米从6000元涨到了12000元,整整一倍。”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天都城在她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位置合适。她在中秋节加入到了“买房大军”中,但“排队抢房”没抢到。
“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打算买房,但一直不舍得下手,眼看着房价水涨船高,到后来简直是一天一个价,后面就没法淡定了,在所有人都认为是高点的时候决定出手。”促使她下定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房租也涨了。
9月17日,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天都城部分房源开盘引发了买房人的抢购潮,王小姐也成了其中的一员。据媒体报道,376套房源引发了近2000人争抢,最后不到3小时售罄。
新京报记者查阅网络地图发现,乘坐公交从天都城到市中心武林广场要花费1个多小时,距离约20公里。但王小姐的说法是,地段毕竟属于杭州,杭州毕竟是省会,现在不买,搞不好以后会更贵。
新京报记者 宓迪
实习生 杨砺
购房人可可(化名)说,在眼睁睁看着自己中意的项目从不到4万元/平方米的售价,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濒临7万元/平方米后,决定加入这一波抢房大军。而她选择的方式是备受争议的“离婚”。
“实在不行就离婚买房”
“从去年看到今年,去年的话房价尚可接受,但是当时对离婚还是有一些顾虑和忌讳。我手里资金有限,只能希望以最低的首付,以最大的杠杆去买房。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政策上要求,如果不以首套房买的话,税费非常高;只能量米下锅,用离婚买房这种方式增加贷款,减少税费,降低买房的成本。”曾经对离婚买房嗤之以鼻的可可,现在却打算选择自己过去看不上的一种方式。
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的市场确实太火,有一种闭着眼,买房子的人都会冲上来的感觉。”他指出,在近一年时间里,北京的二手房市场成交已经超过12万套,这意味着手里有资格、有钱买房人,数量非常可观。“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有改善居住的需求,看到楼市的走势,也都前置了购房计划,加快了出手的速度。”该负责人表示。
随着这波加快入市购房人群的到来,北京楼市多个项目在近期也捷报频传。
位于门头沟区域的电建·金地华宸官方披露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8月底开盘首日,仅推出156套平墅产品,从清晨6点就有客户陆续到场排队,现场共接待了300余组客户。此次推出140平方米四居为主力产品,套均价格在800万元左右。上午9点半正式开盘后仅用了40分钟,156套房源便被“抢购”一空,平均一分钟销售4套。
而在7月中旬,丰台区花乡板块的首开华润城开盘,300多套房源在8个小时之内全部售罄,成为今年第一个日光的高端项目。
位于昌平区北七家的万科翡翠公园目前已经停止排卡,仍有各种关系户求购买。据悉该项目推出的房源售价在700万-1200万元之间,“找关系的人特别多,而且第一期推出的套数也有限。”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几个即将入市的纯新盘项目都已被“关系户”堵得水泄不通。“如果关系不够硬,真的有可能买不到。”
新京报记者 李捷